今年9月份,一组叫做“寄存宝”的柜子出现在北大校园,项目如其名,主打“共享寄存”业务。
创始人名叫徐洋,从大学起就是个“不安分”的人,有着3年高校市场经验。
4个月的时间,“寄存宝”遍布到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地质大学的教室、运动场等地,校园外,也以商务合作的形式出现在香山公园。
截至目前共投放19台柜子,每台16门。
柜子一定时间内免费,超时收费,目前已累计3800余名用户。
据徐洋透露,以北京大学教室为例,高峰时每个柜门打开频次达3次以上,平时在2次/门左右。
“寄存宝”已于7月份获得个人投资。
未来,“寄存宝”还将铺向更多高校。
“寄存宝”在北京大学的投放和使用情况
校园切入,解决“物品丢失”痛点
据了解,在创业“寄存宝”之前,徐洋试验过“共享笔记”的项目,但因为需要很强的运营能力和并不被看好而遗憾落幕。
紧接着,他在大学校园观察到一个普遍现象,教室里面很多同学丢失自己物品,张贴失物告示,在操场运动时,很多同学都随意地把物品背包堆在地上,丢失率极高。
据校园保安介绍,高峰时一个月丢10多个手机的情况都很正常。
统计显示,全国对外开放体育场地平均每周接待健身人次达5.7亿,每天的锻炼人次达8千万余次,丢失物品的频率和数量可想而知。
校园场景之外,人们出去旅游、出差时,也面临携带物品沉又多不方便的问题。
这些都是实际存在的短期寄存需求。
在日本,专业做锁、做存储柜的alpha(阿尔法)集团公司从1923年创业到现在已经有94年的历史,并且成为一家上市公司。
在中国,用户的需求是难以想象的。
即便是商场和一些火车站有人工寄存的服务,但用户体验并不理想。
基于这一市场需求,“寄存宝”由此诞生。
徐洋称,项目的雏形源自于北京大学“畅议未名”校园提案大赛,并荣获三等奖。
当时学生呼声就很高,学校也很支持。
和ofo小黄车的打法类似,寄存宝以高校为出发口。
这一方面与徐洋之前做校园市场积累的人脉、资源有关,另一方面也是保证在校园这种大流量使用场景下的用户使用频次。
谁说共享经济不行了?
能赚钱才是王道
虽然看好共享经济,但徐洋认为,成本和盈利才是创业者最该关心的初期问题。
试想,如果一个项目连钱都赚不到,连可观的数据都呈现不出来,资本方如何青睐于你?
徐洋表示,对于“寄存宝”来说,成本风险基本不存在:
首先,零成本进校;
其次,柜子(16门)落地成本控制在2000以内,单门仅100-125元。且损坏率极低,寿命在3年以上,维护跟上寿命可达5-10年;
再次,由于产品是线下铺设,学生见柜即宣传,宣传方面的费用也省去了。
产品线下试运营的第一天晚上,虽然正值暑假,但在零宣传的情况下,团队就监测到有9个人自觉扫码使用,第二天就达到了20多人。
在盈利模式上,“寄存宝”单次单门收费0.5元/小时,未来或考虑不同投放场景的不同价格。
例如以柜子作为广告商的主要载体。
“寄存宝”的另一大特点是,这是一台可以存手机的寄存柜。
那么问题来了,存了手机拿什么取?
徐洋称,用户可以自己设置密码进行取物;除此之外,“寄存宝”渴望用科技创新革新自己的锁具,普及推广不限于NFC的开柜。
目前,国内做“寄存”业务的有几家。
其中,“万户仓”是“寄存宝”的主要竞品。
“万户仓”在多年大面积仓储服务后,开始寻求2C端的小型存储,主要铺设在商场,但商场本身就能提供这种服务,或者说商场的需求并不是很强。
在徐洋看来,共享单车、共享充电宝等共享项目从兴起到倒闭潮,多半是资本推动的作用。
“谁拿的钱慢了,就自然会倒下。看到这么多前辈落下,‘寄存宝’真是压力山大。” 但着急不代表慌张,徐洋的打算是静下心来先搞定学校,再以更可靠的落地数据更快地吸引到资本。
他希望,在2017年年底前能够获1千万重资产投资,出让10%股份。
融资将主要用于市场公关、产品铺设等。